開設各類社團,讓學生更加系統、規(guī)范地接觸非遺文化;將藏戲、囊瑪、卡爾魯等融合編排,作為特色教育在校內進行推廣;讓非遺與美育、德育結合起來,鼓勵學生編演各類現實題材的作品……近年來,我區(qū)各地重視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鼓勵和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活動,促進西藏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造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后繼有人是非遺實現活態(tài)傳承的前提條件,也是讓特色濃郁、積淀深厚的非遺文化展現持久魅力的關鍵所在。作為非遺傳承的重要陣地,各級學校特別是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一次次親身參與的深刻體驗、一句句相互啟迪的熱烈討論、一場場同心協力的精彩活動,廣大學生既體驗了非遺文化的無窮魅力,也加深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培養(yǎng)了愛國情懷與文化自覺。
全區(qū)各地開枝散葉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對進一步加大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普及力度、促進優(yōu)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現代教育體系深度融合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不少學校在實踐中,存在舉辦活動“一陣風”,形式灌輸多、內涵把握少、缺乏教學實踐等問題。著力活化非遺教育教學,既要在活動的豐富性、多樣性上做文章,又要注重活動的延展性,引導青少年準確把握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增進學生傳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非遺之花在校園綻放新的光彩。
非遺進校園,目的要讓優(yōu)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里。要“走心”,就不能簡單地通過開展一系列文體活動來“堆積”。一方面,要避免重活動輕思考的傾向,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與感悟,注重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組織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討論、學習,深入挖掘蘊藏在各項非遺中的豐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絕不能讓非遺進校園異化為膚淺功利的面子工程,要將非遺進校園作為學校的一項長期性工作來抓,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不僅要將非遺文化引進校園,而且還要讓其永駐校園,讓優(yōu)秀傳統文化如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心。
非遺來自于人類生產和生活,是“活”的文化,需要學生將親身體驗、實際操作與探究式學習結合起來,以增強獲得感和成就感。因此,非遺進校園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課堂內、學校中,而是要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獲真正的成長。比如,學生可在教師或非遺傳承人帶領下,動手學做酥油花、藏香、藏紙等,在實踐中了解非遺制作技藝,感受非遺獨特魅力。同時,緊跟“互聯網+”的時代浪潮,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優(yōu)質資源,以多媒體平臺擴大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朋友圈”,拓展非遺進校園的深度和廣度,讓非遺文化真正在校園“生根發(fā)芽”。(作者 泱泱)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