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 > 新聞 > 國內(nèi)要聞

中國故事|布達拉宮的“保健醫(yī)生”

2025年01月25日 21:18    來源:新華社西藏頻道    
分享到:

冬日的陽光,溫暖照耀古城拉薩,布達拉宮金頂熠熠生輝。一年一度的外墻粉刷工作落下帷幕,局部細節(jié)收尾工作緊隨其后有序展開。

三三兩兩的工作人員提著油漆桶、拿著毛刷,仔細為窗臺、窗檐木構件涂刷顏料。他們是布達拉宮管理處維修科的日?!氨=♂t(yī)生”——包括藏族傳統(tǒng)木匠、石匠、泥匠、彩繪師、瓦工、縫紉工等。

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宮堡式建筑群。匠人們用平時不起眼的“縫縫補補”和預防性保養(yǎng),確保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安全穩(wěn)固,讓傳奇的布達拉宮穿越千年風雨而容顏依舊。

??維修科工匠扎西在布達拉宮前。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宮殿里的“萬里路”

今年49歲的扎西,在維修科工作了30年。剛開始到這里工作,他覺得布達拉宮像一個“迷宮”,時常找不到路。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對布達拉宮進行了多次大型維修。1993年,布達拉宮一期維修工程還在進行中,作為電工學徒,扎西來到了布達拉宮,翌年維修組成立,扎西成為其中一員。

“哪里有活,帶著糌粑和茶走到哪里,隨叫隨到?!痹髡f。

像扎西這樣的年輕學徒,需要跟著老匠人學習古建修繕各種技藝——修繕白瑪草(墻體頂部使用的特殊材料)、協(xié)助木匠更換木構件、協(xié)助石匠修繕墻體、高空作業(yè)粉刷外墻等。每一項工藝都嚴格遵循傳統(tǒng)方法,每種手藝都是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的日積月累。到2003年布達拉宮維修科成立時,有10年“工齡”的扎西已較為熟練地掌握各種技藝。

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為構筑平面地基,沿山體壘石砌墻、架椽子木、封頂延展、加高層數(shù),不斷構造無數(shù)空間,最終形成最多有8層高的地壟——這是布達拉宮的地基,有通風防潮功能——最深有30多米。

??扎西在布達拉宮地壟進行例行巡查。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在巡查地壟時,布達拉宮的維修人員意外發(fā)現(xiàn)了幾十個新的未知空間,地壟結構層次的原貌漸次顯現(xiàn)。

“發(fā)現(xiàn)一處,記錄一處”,隨著探尋的深入,扎西他們發(fā)現(xiàn),歷經(jīng)千年時光,地壟墻體和椽子木多有老化等險情,“形成詳實的報告上報后促成了第二期大型維修工程的實施?!痹髡f。

始于2002年、結束于2009年的布達拉宮第二次大規(guī)模維修,地壟加固修繕便是其中的重點工程之一。

扎西堅信“古建修繕的前提是預防”。如今,已成為工匠組長之一的扎西,除了每年的假期,幾乎全年保持待命狀態(tài),特別是雨雪天氣,堅持對轄區(qū)里可能存在的風險點位進行巡查,以預防各類可能影響建筑安全的風險。

此外,每年冬夏兩季,維修科都會組織木匠、石匠等,聯(lián)合對本體建筑結構進行安全巡查。“比如一根木構件半年前記錄處理了幾個蟲眼,半年后看有無增加,若有必要,及時進行修繕更換?!?/p>

“30年過去,從地壟到金頂,總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的布達拉宮,沒有我沒到過的地方。”在這座宮殿里走過數(shù)萬里路的扎西,再也不會迷路了。

“千歲老人”保養(yǎng)有方

1300多年歷史的布達拉宮,有無數(shù)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木構件。布達拉宮的匠人們,對這位“千歲老人”始終精心呵護。

因年代久遠,布達拉宮存在木料蟲蛀腐壞等現(xiàn)象。為防患未然,2015年,布達拉宮維修科成立了防蟲辦,下設防蟲實驗室。每年3月至10月,實施整個建筑群木構件防蟲滅蟲工作。同時,通過生物學特性研究,嘗試用碎木屑飼養(yǎng)幼蟲、樹膠封堵蟲洞等新的防蟲辦法,實現(xiàn)了木構件蟲蛀預防性治理和保護。

不過,在前段時間的巡查中,維修人員們?nèi)匀话l(fā)現(xiàn)了一處殿堂屋頂局部木構件的蟲蛀痕跡。不久后,木匠開始了細致縝密的修繕工作。

兩個多月里,木匠們嚴格按照傳統(tǒng)古建修繕程序,檢查、評估、測量,制定方案,挑選優(yōu)質(zhì)木構件……修繕保養(yǎng)大到支撐殿宇的梁柱、梯子、門窗,小到殿堂的佛龕,木匠的工作事無巨細。

??木匠普瓊正在制作布達拉宮修繕所需木構件。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今年63歲的頓丹次仁和45歲的普瓊,已分別在此工作40年和近30年。每次對木構件的修復結束后,頓丹次仁和普瓊都會留下“題記”——自己的名字和修復時間。

布達拉宮本體建筑和內(nèi)藏物品均為文物,因此,工匠們始終遵循最小化干預、最大化保留其完整性和真實性原則進行修繕?!安歼_拉宮是一代一代先輩接力修建和保護的,我們對布達拉宮的情感也是世代相傳的?!鳖D丹次仁說。

“阿嘎土”的文化敘事

作為西藏傳統(tǒng)規(guī)格最高的建筑,布達拉宮的屋頂、室內(nèi)、庭院和墻帽均以“阿嘎土”作為表層封護材料,其工藝精致考究。

“阿嘎”是一種純天然的半石灰化微晶灰?guī)r,是藏式古建筑屋頂和地面普遍采用的傳統(tǒng)建材。夯打出來的阿嘎土干燥后堅硬平滑,這一工藝已在雪域高原傳習至少千余年。

??泥匠組正在整理粉刷墻體的安全繩。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先將石料進行預處理,打成不同粒徑顆粒,然后將各色大、中、小阿嘎石進行混搭,夯打成型?!蹦嘟辰M組長貢覺旺姆說,這樣屋面就像鑲嵌了各色的“寶石”,更加好看。47歲的貢覺旺姆到布達拉宮工作已有27年。

列入西藏自治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阿嘎土制作工序”,是藏族傳統(tǒng)工藝與技藝的結晶。夯打阿嘎土的場面頗具儀式感——特制的工具,特有的歌曲,縱橫排列的人們隨著曲調(diào)整齊行動。

富有藝術美的勞動場面背后,是極其復雜的傳統(tǒng)工序——先鋪一層卵石墊,再鋪一層黃泥,待泥土干燥后,再鋪筑阿嘎;先鋪粗阿嘎石,反復夯打平整,然后依次按中、細、粉狀阿嘎順序鋪筑,每道工序夯打3至7天不等,最后還要拋光。

有時為了獲得質(zhì)量上乘的阿嘎土,工匠們需要花費數(shù)年時間去尋找阿嘎巖?!皠e看我們唱著歌很輕松的樣子,一天站立走動夯打下來,雙腿腫脹抽筋是常有的事。”貢覺旺姆說。

??裁縫組正在為布達拉宮縫制藏式門簾。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建筑是歷史的活化石,也是一種文化敘事。一座宮殿、一門手藝、一份匠心,布達拉宮里的工匠們以日復一日實實在在的勞動,堅守著保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職責使命。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9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热播,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新版,玖玖免费视频国产,99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