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許艷艷 劉夢妍 田夢 宋霈雯 李全
8月18日,走在邢臺市漿水鎮(zhèn)安莊村的小道上,不時能看到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的多處舊址,石頭小院靜謐整潔,院中的展廳里,圖文介紹訴說著八十多年前的故事。
1939年,根據(jù)中央指示,抗大深入敵后辦校,由陜北遷移到太行山區(qū)。1940年11月抗大總校全部到達邢臺漿水川(今邢臺市信都區(qū)漿水鎮(zhèn))一帶,校部設在前南峪村,衛(wèi)生處設在安莊村。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衛(wèi)生處舊址。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全 攝
在安莊村村口不遠處,有一個院落掛牌“抗大總校衛(wèi)生處舊址”。這是一間四合院,院中空地約莫六七十平方米,診室、藥房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子。
“聽我父親說,衛(wèi)生處的學員是在一個晚上來的?!?3歲的安莊村村民鄭海慶告訴記者,“來的時候也沒驚動大家,抗大師生找過道、牲口棚這些稍微暖和的地方過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起才由村長領著去了戶里?!?/p>
當?shù)厝罕姎g迎來華北的抗大師生。資料圖
“家家住學員,戶戶是房東。”當時抗大的5000余名師生分散在漿水鎮(zhèn)附近40多個村莊里?!斑@個院子前面就是衛(wèi)生處處長蔣耀德的故居,后面還有幾處故居。當時安莊村大概有20多戶,15戶都住著抗大的師生?!编嵑c帶著記者走在安莊村的街道上,邊走邊介紹。
“抗大選擇漿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焙颖睅煼洞髮W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教授張志永說,“漿水在太行山的深山區(qū),四周峰巒疊嶂,易守難攻?!?/p>
邢臺市坡子峪村村民李更臣向記者介紹老院東屋曾住過八個抗大女學員。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全 攝
當時,正值敵后抗戰(zhàn)最艱苦的階段。與此同時,抗大師生和當?shù)厝罕娺€受到了另一重襲擾——流行病。鄭海慶回憶,當時瘧疾等流行病肆虐,蔣耀德就用了一個民間偏方——柴胡和常山治療瘧疾?!笆Y處長找到俺父親,想給他派一個懂藥的人,領著學員到山上采藥。后來挖來不少草藥,蔣處長用個大鍋熬上藥膏,再加上甘草粉,制成瘧疾丸,效果不錯?!?/p>
抗大師生在漿水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與當?shù)厝罕娊⒘松詈竦母星?。當?shù)厝罕姲芽勾髱熒敵勺约胰?,盡一切可能為抗大師生學習、生活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
董杰天捐贈的小木箱,收藏在抗大陳列館中。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全 攝
在位于邢臺市前南峪村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中,有一個小藥箱引人注目。講解員柴子迪告訴記者,這是抗大學員董杰天使用過的醫(yī)藥箱。村民看她總是背著一個破破爛爛的帆布包走村串巷,為群眾送藥治病,就用白楊木為她打造了一個小木箱。20世紀90年代初,董杰天將這個陪伴了自己40多年的小木箱捐給了抗大陳列館,并寄語青年要繼承和弘揚抗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邢臺市安莊村村民鄭海慶向記者講述百日紅的故事。長城網(wǎng)·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全 攝
時光荏苒,在漿水農家小院里點燃的精神火種,歷經(jīng)烽火淬煉,成為一座永不熄滅的燈塔。它照亮了抗戰(zhàn)的漫漫長夜,也繼續(xù)指引著后人,追尋理想,砥礪前行。
在蔣耀德的舊居院落中,鄭海慶輕輕撫摸著一棵樹?!斑@就是當時蔣處長種下的百日紅,如今又開了?!睗M目繁花,承載著曾經(jīng)的希冀與熱烈,在八月的微風里搖曳生姿,一如八十多年前那般絢爛。
抗大總校在漿水期間,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指導全國14所分校改進工作,編印出版軍事、政治、文化等教材 41種,發(fā)行量達18036冊,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軍政干部。這些軍政干部成為抗日人民軍隊和民主政府的堅強骨干,如同一粒粒火種撒向抗日一線和各抗日根據(jù)地。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